第四節,是“綁手”。
我們的原意是“捆綁著對方來手之橋”,簡稱“綁手”。而用什么“膀手”之類稱的,可以說完全不懂詠春拳才會如是說法。
綁手
看上圖,這個手臂動作是不能“承受力量”的,即是說,用她來接敵人攻擊來手,危險在于如果對方打擊力量大,有脫臼可能。所以,第一件事是不用于正面接敵來手。
詠春拳這個“綁手”非常巧妙,這個動作,任何拳術都不存在,正因為這樣,“綁手”雖然作為詠春拳最常用的手法,但,可惜的是,目前基本上沒有人能正確地掌握,發揮她應有功能和威力。基本原因,就是不認識不了解“綁手”的結構。
“綁手”使用上是要求不停留,所以在小諗頭的練習里,她是隨即轉換成攤手,給了我們明確綁手后攤手的不停留的啟示。“綁手”難于準確是角度,認真地講,一直以來都處于“促橋”狀態下。何謂“促橋”?
詠春拳技術用語,“促橋”一詞是專指手臂與身體的太近和角度不合乎幾何比例,結果是不能接受對方力量沖擊,身體易失平衡而向后倒。這現象,幾乎所有人都犯上這毛病。今時人們練習“綁手”有二個大毛病,第一個是“飛睜”,不知綁手怎樣綁出來。第二個是“促橋”,在身體前方用手輕輕一推,就會往后倒。
“綁手”之后,回到“攤手”位置。這個過程,正是“綁手”的重要過程,有著重要而難以實現的方法,而今時看到人們練習,“綁手”轉“攤手”是用“斗力方法去挑開對方的手”來進行,這是毫不理解的表現。所以,“綁手”這動作,在現在的詠春拳中,只能表演而不能使用。因為,基本上不具備“綁著對方來手之橋的功
能”。基于這現象,我教學生練習時,都會特別強調這種現象,務必真正理解和做準“綁手”動作,以至日后在搏斗中能輕易施展打擊敵手。
在“攤手”之后,再來一個“拍手”,這個“拍手”更特別,是用來“特意拍對方下巴牙臼”的。
拍下巴牙臼手
這動作,方法,體現了詠春拳的精細,每處打擊,都準備著特殊角度的準確針對性打擊。在搏斗中,絕對不讓對手有逃生機會,只要我們想殺了他。
上述為小諗頭的第四節,看似是最為簡單的幾個動作,但,其精密程度非常高,而使人們對她輕心不在意。但,在我們教導學生練習后,必定要接受單獨的強化訓練,否則,到下期的“黐單手”過程中,無法實現其中功能,而所有的強化訓練在乎于她所包含的力量因素。這個力量因素是拳術的靈魂,拳術沒有強大的力量,就等于人沒有了靈魂一樣。使拳術變成了舞術。正因為這樣,講力量運用,就涉及到詠春拳的核心部份,所以,我都會盡量少提,只作間中提及,讓人們知道,而不給于理解,抱歉。
小諗頭最后一節,我們叫作“甩手打連環直拳”。
這一節過程是:向下標手,繼而甩手動作。
向下標手
上圖是向下標手,另一只手作“甩手”準備。
小諗頭最后這節“標、甩手打連環拳”的動作安排,非常緊湊,她呈現出詠春拳在這套基礎訓練套拳里,看似簡單而不多的動作里,從開始的立正抽手、曲腿、開馬,到打出一個“日字直拳”再至到第四節最后的“三次連環日字直拳” 已經把詠春拳的基礎全部建立,包括身體的平衡,眼耳口的看聽呼吸。
“甩手”的三次連環,轉到打“直拳”
這階段同樣——要求每一動作清楚先明,動作絕不“拖泥帶水”(葉問語) 到打“日字連環直拳”。
連環日字直拳
每個動作有明確技術要求,到最后的“圈手收拳”
收拳
完成了“小諗頭”套拳過程。
ShareAPR
2015
About the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