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了两期的詠春拳学習和練習過程中的“黐手階段”。这里總結一下:上述所講的是必须要練習的階段,注意是“必须的”练習過程。它是有系統地把詠春拳小谂頭里学習過的動作作引導式的進入使用階段,并且是精密地沿著其緊密性地從簡開始。
我这里只能著重地介紹学習過程,而沒有講及動作的使用功能和效果功能,當然那才是最重要,那才是核心技术的关鍵,之所以只介紹過程是因為,现在的人教咏春拳,連這些都做不到,千奇百怪的所谓“黐手”,毫无實質性,基本上是“同性戀撫摸式”。毫无力量,毫無目標,美其名说“練感覺”,但,这种练習的感覺除了“性感”,在搏击上,毫无作為。除了滿足一下虛荣心外,别无作用。
在必须要的“黐手階段”后,(这里应该同时進行個人强化綁手、攤手、打拳的動作練習,它是必须要的其中一部份,并且,有在开始打木人椿的動作) 就進入另外的“過手”階段。
“過手”一詞是“對拆,对打练習”,的簡稱。岭南文化的“行頭性語”非常普遍,是一种保護行為,讓外人搞不明白,特别是詠春拳,学習過程中,一環扣一環,你站在傍邊讓你看,只要不解釋,你都不會明白。例如,我把木人椿視頻放上网讓公眾觀看,很多人以為對著它练習,就學到木人椿,(包括我部份学生),是“学到近似動作”。大家都很聰明,天才。但,在跟我学椿的人都知道,我在每天讲的一样:每個動作,注意是每個動作,我糾正一百次如果那個人能做對,都非常了不起,非常專心了。這样,視頻對著能明白? 簡單到一個直拳,一個正掌,都做不到正确。别以為我在有意刁難,我的作風是馬上驗証“用行動証明”。
在“過手”這階段与“黐手”其實无什么關系,只是一個習慣概括性叫法。它其实就是學習者在自己練習后,找人“印証”一下自己的学習心得,本來是找外人(别的拳术派别) 但,现实大多不允許,所以,各派都使用“本門內對折、對打”来实现。
傳統的本門對拆有很大局限性,最少雙方都會知道對方使用什么動作,但,詠春拳这個“過手”对打(我不叫它对拆) 是接近現實的(接近,是因為没有真正打在身体上),因為,雙方基本上不存在配合性,而特别注重“突發性”。
现在人們習慣把詠春拳的一些名词神化,表玄,常見的是“寸勁”“黐手”“沖拳”“木人椿”。
寸勁就成了神功,這叫名詞自我催眠,整天想些什么打一拳對方后退多少步。这明明是用体力上手去撞對方,這叫“盲牛般的沖撞”这种行為,雙腳浮空,搏击上,一腳打在上下五寸之部,馬上趴地。中国武术是用生命總結出來的搏命之技术,每种古老傅統拳术都经過數以万计的搏斗经驗而成,而不是今天的什么大師連打架都不多,就说創什么拳,一听就惡心。拳术也不是什么村的村民可以創立出拳术,基本還是那句話,一生人打過多少次架? 别说拼命了,局制性就是样。
讲回那個“寸勁”(我學拳时候根本沒有这個名词)后退几步就是被撞和身体失去平衡的现象,特别是撞在胸与肩的之间。詠春拳的“穿透力”是等于拿把尖刀刺進對方身体,这样会不会后退几步? ...
MAR
2016